氣候變遷大事紀年表
由 Kai-Chi 發表於 週二 5月 02, 2006 2:12 pm

氣候變遷大事紀年表




看了這個大事紀年表,不禁擔心,"明天過後"的電影情節會不會在不久遠的將來發生。 好在有很多相關團體在努力!

氣候變遷大事紀年表

編譯/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編輯室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現象到底怎麼被發現的?

哪些氣候變遷現象的產生又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的關鍵?

人類行為如何影響大自然,而大自然又如何反過來再次影響人類活動?

就讓以下的「氣候變遷大事紀年表」告訴你吧!

時間(西元)
大事紀

1827
法國學者Jean-Baptiste Fourier認為大氣因素對地表保溫具有影響存在。他也利用了溫室氣體的推論。

1863
愛爾蘭科學家John Tyndall發表水蒸氣如何造成溫室效應的論文

1890’s
瑞典科學家Svante Arrhenius 和美國學者P.C. Chamberlain各自獨立思考導致大氣CO2濃度上升的潛在問題,兩位學者均瞭解燃燒石化燃料可能導致全球暖化,但都未觀測到此一機制可能已經開始發生。

1890’s~1940
平均地表氣溫上升約攝氏0.25度,部份科學家將美洲沙塵暴視為溫室效應的一種跡象。

1940~1970
全球平均降溫攝氏0.2度,科學家對溫室效應的空窗期深感興趣,部份氣候學者預言新冰河期的來臨。

1957
美國海洋學家Roger Revelle提出警告,表示由於不斷排放溫室氣體,人類正進行一場「大規模地球物理實驗」。其同事David Keeling開始進行首次大氣CO2濃度的連續監測,很快地便發現CO2濃度每年不斷上升。

1970’s
美國能源部的一系列研究,提升公眾對於未來全球暖化問題的關注。

1979
首屆「世界氣候會議(World Climate Conference)」以氣候變遷為主題,並倡議各國政府「預測並避免潛在人為氣候改變的發生」。

1985
首屆以溫室效應為主題的重要國際會議於奧地利舉行。研究者發出警告,表示在下世紀的前5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會超越任何人類歷史記載的紀錄,並可能導致海平面上升達1公尺。會議中並指出除了二氧化碳(CO2)以外,甲烷(methane)、臭氧(ozone)、氟氯碳化物(CFCs)和氮氧化物(nitrous oxide)亦會導致氣候暖化。

1987
1987是歷史上最暖的一年,1980~1989是史上最熱的十年,其中有7年的溫度達到1990年以前最高的紀錄。即便是1980年代最冷的一年,也比1880年代最暖的一年還熱。

1988
拜NASA博士James Hansen在美國國會聽證中表示「全球暖化迫在眉睫」,全球暖化成為世界各國頭條議題。美國大乾旱引發黃石國家公園大火,亦被認為與全球暖化有關。隨後氣候學者於多倫多召開的會議中,要求在2005年前減量20%全球CO2排放。聯合國成立了氣候變遷政府間專家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以分析、報告學術上的相關發現。

1988
美國女議員Claudine Schneider發起第一款針對溫室氣體排放的法案「Global Warming Prevention Act」

1990
IPCC的首次報告中,發現地球在過去一個世紀中上升了攝氏0.5度,IPCC警告只有大幅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才能避免嚴重的全球暖化。聯合國在12月的大會中引用這些科學資料來磋商舉辦國際氣候會議。

1991
菲律賓Pinatubo火山爆發,大量火山灰進入平流層中阻擋地表接受太陽能,稍稍疏緩溫室效應趨勢,全球均溫下降兩年後才再度上升。科學家指出此一事件證明了全球氣候的敏感性。

1992
154國在里約簽署氣候變化綱要公約(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FCCC),同意避免溫室氣體造成「危害的」暖化現象,並對工業國設定初始減量目標,要求在2000年時回歸1990年的排放標準,美國總統布希代表美國簽署這項協議。

1994
小型島嶼聯盟(The Alliance of Small Island States),其中許多成員可能因海平面上升而消失,要求在2005年前削減20%溫室氣體排放,以將海平面上升的幅度抑制在20公分內。

1995
創記錄的熱年。3月工業化國家於氣候變遷大會中達成柏林協約,同意在1997年底協商訂定排放削減量。11月IPCC認為目前的暖化現象「似乎不全然起源於自然界的變化」、「合理證據顯示人為活動對全球氣候造成影響」,報導預測若不採取任何因應措施,到了2100年全球暖化程度會達到攝氏1~3.5度。

1997
京都議定書中主要工業國同意立法設定減量目標,平均將於2010減量5.5%,該會議並採納一系列彈性措施,允許各國透過排放權交易達成減量目標,建立「碳槽(carbon sink)」(如森林地)以吸收CO2,或投資它國改善設備以達成減量;詳細的規範被留待未來進一步協商。同時美國政府宣稱將不會遵照此協定,除非開發中國家也「有效的參與」排放減量。

1998
隨後的磋商於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但無法解決彼此對於京都議定書中「規範手冊(rule book)的歧見,不過各國同意在2000年底前達成共識。1998年是1000年來最熱的一年。

1999
科學家嘗試重現過去一千年來的地球氣候,透過分析氣候記錄、樹木年輪、珊瑚和極地冰核,宣稱1990年代是千年以來最熱的時期。

2001
美國新任總統小布希聲明拒絕遵守京都議定書,他質疑京都議定書相關的科學證據,並認為會損害美國經濟。

2001
聯合國氣象機構指出,2001年是人類開始氣象紀錄140年來,第二熱的年份;1860年以來最熱的10年中有9年在1990年後出現。該機構表示,溫度上昇的速率較20世紀初期提高了3倍。

2002年
6月3日,美國將「2002美國氣候因應行動報告(U.S. Climate Action Report 2002)」提交聯合國。其中強力論斷指出「無論人類如何削減排放量,都無法改變數十年來排放大量溫室氣體造成的環境後果」;「生態系統的破壞將導致部份商品與服務的損失,代價可能相當昂貴或不可替代」。該報告並對融雪供水系統的瓦解、海岸與高山生態傷害、以及更多熱浪襲擊發出警告。「一些生態系統如洛磯山脈高地草原和環礁島嶼,在某些區域可能完全消失」;「其它生態系如東南亞森林地可能面臨物種劇烈變化,或破碎成零散的草地與林地。」

2002
6月17日,蒙特婁方面的「環境聯盟委員會(Commission for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發表研究成果。該組織由北美自由貿易協議所成立,主張採取「立即行動」以遏制溫室氣體的排放。

2002
7月22日,加州州長Gray Davis簽署美國首條管制車輛排放溫室氣體的法案。

2002
自從1980年以來,地球遭遇人類史上最熱20個年份中的19年,其中包含最熱與次熱的1998與2002年

2002
日本、歐盟15會員國及加拿大批准京都議定書

2004
俄國批准京都議定書,使該議定書能夠正式生效。

2005
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

2006
4月22日,國際地球日以「全球氣候變遷」為主題。


資料來源:

http://co2.e-info.org.tw/encyclopaedia/encyclopaedia2_01.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guanita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