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前線:奈米台灣!風險台灣?
由 Kai-Chi 發表於 週二 6月 12, 2007 2:51 pm

趙家緯(台大環工所、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從太陽能光電板到化妝品;從《科學》期刊上的學術文章,到購物頻道中的宣傳詞語,奈米科技正進駐我們的生活。

相較於資訊科技、生物科技同等響亮的學門,奈米科技最大的不同乃是其為在一定尺度下操作物質的技術,因此沒有固定的應用領域,亦被視為各種技術融合的平台。因而半導體業研究如何應用奈米碳管取代矽晶;藥廠探討是否能利用奈米級的藥物傳輸裝置,以增進癌症的療效;化工廠添加奈米級二氧化鈦於油漆中,提昇抗汙能力。而各家電品牌,則大打「奈米銀」洗衣機、冰箱與冷氣機的廣告,標榜著:「奈米銀當家!細菌stop!」

但在這波奈米熱潮中,其潛在副作用並非被完全忽略的。隨著奈米科技的發展,關於人造奈米材質對人體與環境潛在的危害,也陸續被探討。現行的動物實驗結果則指出,相較於大粒徑微粒,奈米微粒會產生較大的呼吸道毒性,亦可能穿透肺部間質,直接進入循環系統及其他器官。英國皇家科學會則於2004年時,公佈一份名為「奈米科學與奈米科技的機會與不確定性」的報告,其中完整分析了其潛在的環境與社會的衝擊。

台灣自然沒在這波奈米狂熱中缺席。國科會從2002年起,開始推動「奈米國家型科技計畫」,規劃從2003年至2008年間投入6億美元進行研發。至於整個計畫內容是否已跟上歐美腳步、同時針對奈米科技可能的副作用進行研究?這一切可從於6月中旬舉行的「台灣奈米國際週」的活動內容看出端倪。

在「奈米國家型科技計畫」成果發表會中,可見到議程的規劃有「奈米生技」、「奈米物理」、「奈米機電」、「化學與材料」等4大項,但沒有任何一項是談到奈米對人體與環境的風險;而在國際奈米科技研討會中,邀請了國外專家大談「奈米科技的商業化」、「奈米科技對工業製程」、「奈米科技於能源之應用」,似乎國際上既有對奈米材質的管制與規範的探討,在台灣的奈米專家們看來只是可忽略的雜音。令人不解則是既然環保署、衛生署與勞委會亦涵蓋在此國家型計畫之中,為何未就奈米對環境與人體的潛在風險探討,任憑奈米級產品在市面流通,且無視杜邦觀音廠是全亞洲最大的二氧化鈦廠的事實?

事實上,這些單位並非未作任何努力,但投注的資源有限。環保署於前兩年分別執行「前瞻奈米科技相關環境議題研究計畫」、「推動負責任的奈米科技研發及生產環境」等研究計畫,只是前者內容中提及奈米潛在衝擊的頁數僅約5頁,而後者的預算僅有4百多萬元,雖分別監測自然環境與作業場所的奈米微粒進行,亦就奈米塗料的逸散量進行實驗,但未能始終未能系統性探討潛在的環境衝擊。

更需深究的乃是當美國已將國家型奈米計畫(National Nanotechnology Initiative, NNI)總預算(每年約3億8千萬美元)中的8%,撥至與環境健康與安全以及倫理、法規與社會衝擊的研究時,台灣仍處在奈米科技的啦啦隊階段。那麼就算把「綠色矽島」的口號代換成「綠色奈米島」,始終擺脫的是「遲滯型高科技風險社會」的命運。

遲滯型高科技風險社會乃是不斷隱匿與忽略各項高科技潛在的風險,此乃由於資訊上的落差所導致。而在台灣奈米科技發展過程,不僅見到民眾科普知識受偏差資訊所導致的風險隱匿。由國家型奈米計畫的架構中,分析出科學專家們學術資源失衡造成各種對風險的忽略,甚至是雙重的忽視。一方面撥給奈米於環境相關議題上的經費已相當稀少,而環境相關科系在奈米方面的研究卻只重視其在管末處理的應用,未就環境風險進行研究。

從電子業的發展中,已見證台灣是仰賴「高科技的骯髒秘密」來換取自以為是的經濟成就與命脈。而若想擺脫這樣的軌跡,確保「奈米島」不是會如同「矽島」是由一位位致癌的女工、高濃度的VOCs、受污染的地下水交織而成的。唯一之路就是重視「科技評估」(Technology Assessment)的重要。科技評估乃為針對一項新科技商業化與廣泛應用前,利用一多學門的程序評估其潛在的危害。在此程序中,奈米科技的整個生命週期,在環境與健康上的風險評估與管理、社會衝擊評估都應被詳加檢視。透過此程序,奈米科技才有機會逃離「下一個石綿」、「另一個DDT」、「核能夢靨的重現」的批評,而能成為「生態現代化」(Eco-Modernization)的利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guanita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