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28動物保育相關報導
Activism and Advocacy

2006.11.28動物保育相關報導
由 Kai-Chi 發表於 週二 12月 05, 2006 1:01 am

2006.11.28  中國時報 開創野外研究新領域 「熊媽媽」黃美秀 力護瀕絕黑熊
吳江泉/屏東報導

「哇!有熊拉屎的味道、腳印及抓痕!」被原住民稱為「熊媽媽」的屏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黃美秀想起第一次捉熊的經驗,還沒看到熊的影子,就不禁手舞足蹈。當陷阱抓到熊的那一刻,她的緊張之情勝過喜悅。

「不想每天坐在辦公室裡,加上求知慾強烈」,台師大生物系畢業的黃美秀在台東國中教生物一年後,到台大動物研究所取得碩士,又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生物保育研究所教授大衛.賈賽利斯指導下,民國八十七年開始台灣第一次野外研究員捉活熊的工作,也把國際保育聯盟熊類研究觸角延伸到亞洲。

因為生態環境的破壞,一般山地已很難見到黑熊蹤跡,黃美秀有一回帶著幾位曾獵捕熊的原住民義工和助理深入玉山國家公園,一待就是幾個星期。當時是要捉活熊,她捨棄麻醉方式,改用原住民義工經驗,將米炒過、加蜂蜜做餌誘捕黑熊。

背40公斤行囊上山 深山獨眠

早期因通訊設備不是很發達,進入山區就等於失聯,黃美秀說,「這何嘗不是一種解脫,可以不用管山下的凡塵俗事。」但每次要背三、四十公斤的行囊,從玉里南安山風步道進入,花三天走過四十公里山路、常涉過冷冽的溪水,獨自一人睡在陌生的深山裡,面對孤寂的深夜,有時還會哭泣。

二千年遇到碧利斯颱風,整個山區樹木幾乎倒光了,在山區躲了三天,黃美秀與兩名助理才用開山刀開出路來,最後遇到救難人員還糗她說,「準備了三個屍袋卻沒得用。」黃美秀哈哈大笑,旁人都無法想像,一個卅多歲的女性竟有如此強悍的個性。

投入研究9年 屢見陷阱傷熊

一轉眼研究台灣黑熊已九年,黃美秀總共捕捉過十五隻黑熊,但其中八隻遭獵人陷阱誤傷,斷手斷腳。在黃美秀未走入山林尋找黑熊前,人們對台灣黑熊的知識僅止於「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及「胸部有淡黃色V型斑紋」。黃美秀不僅開創黑熊研究的新領域,也讓她成為首位在野外研究瀕臨絕種動物「台灣黑熊」的女學者。

不過,黃美秀很排斥人家稱她為「台灣的珍古德」,比較喜歡原住民朋友給她的稱號「熊媽媽」。

「我寧可說台灣黑熊的數量十分稀少,也不願說數量多,讓黑熊面臨危機」。黃美秀說,沒有人能實際數出黑熊有多少隻,因為看到熊的機會真的很小。台灣的熊怕人,不像在美國,有些熊還會在帳棚旁出沒,打開啤酒來舔。以台灣的森林比例來講,估計可能有上千隻黑熊,但這樣的密度仍非常低。

從置身深山、研究黑熊到體驗布農族原住民文化,黃美秀發現,獼猴、山豬會危害農作物,卻從來沒有熊危害農作物的紀錄。偶爾有新聞報導檳榔園、香蕉園出現熊破壞農作物的抓痕,其實都是大型狗幹的。因為,台灣黑熊往深山裡生活,分布在玉山、雪霸及太魯閣國家公園保護區內。

熱忱感召原住民 保育見效

「真正殺死熊的不是槍、不是獵人,而是所有消費者一念之間」,黃美秀說,原住民用來打山豬、水鹿的捕獸夾、吊索,意外對熊造成殺傷力。加上台灣人喜歡吃罕見的東西,把熊膽、熊掌當成中藥進補,熊肉一斤賣到一千五百元,一隻熊掌賣一萬多元,狩獵造成黑熊死亡率高於出生率,自然走向滅絕之途。

原住民朋友幫黃美秀取「Ali」的名字,意指「厲害的獵人」。她加個「Dumun」,即「熊」的意思,「Ali Dumun」是原住民對黃美秀的稱呼。因大半年時間住在山上照顧熊,被稱為「熊媽媽」。她有次問一名獵過熊的原住民,「下次遇到熊還會不會獵殺?」對方回答說:「知道有個女生在追熊,那麼辛苦,我還去殺熊幹什麼?」這句話讓黃美秀相當感動,因為她的渲染力搏得同情,竟也成為一種推展保育的方法。

「台灣的山真的很漂亮,各種風貌都不輸其他國家,沒登過、看過台灣的高山,不知台灣山川之美」。黃美秀選擇了這條不歸路,她笑稱要收手很難。憑著這股熱忱,目前她帶領十名學生輪流上山為黑熊做紀錄,希望有一天能喚起全民意識,共同挽救瀕臨絕種的台灣黑熊。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03+112006112800035,00.html



2006.11.28  中國時報 胸前有V字紋 不主動攻擊人
吳江泉

台灣黑熊體型粗壯,頭圓頸短,眼小吻長,臀圓尾短,體重約五十至兩百公斤,體長一二○公分至一八○公分。全身有粗糙但極富光澤的黑色毛髮,頸部附近的毛特別長,可超過十公分,下頦前端白色,最大特徵是胸前的黃白色V字形或新月形斑紋。

台灣黑熊別名「狗熊」、「月熊」、「Dumun」(原住民布農語音)、Guma」
(太魯閣語音 )。因頭寬,鼻吻部與狗相似,嗅覺十分靈敏,又稱「狗熊」,是台灣特有亞種,除玉山國家公園,其他地區只能以「零零落落」來形容。

台灣黑熊主食七成左右是青剛櫟等蛋白質、脂肪多的果樹,副食三成是吃肉,所以不要把台灣黑熊歸類為攻擊性肉食性動物,只要牠不受到威脅,不會主動攻擊人。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03+112006112800036,00.html


2006.11.28  中國時報 平埔族潘仁庸打獵遭判刑 人團籲特赦
朱武智/台北報導

打獵是他的生活方式,卻因而觸犯《野生動物保護法》;獵槍是他的打獵工具,但因平埔族未被視為「原住民」,不能合法持有獵槍,遭檢警以「非法持有槍械」、「流氓」提起公訴並判刑確定。人權團體串聯昨天聲援潘仁庸,籲請陳總統行使特赦,並讓潘仁庸回復原住民身分。

三十二歲的潘仁庸家住花蓮富里鄉,是平埔族中的西拉雅族,妻子是阿美族,育有二女一子。潘仁庸以打零工維持家計,一旦今天(二十八日)入監服刑一年十個月,家庭即陷入經濟困境,妻小及胃出血的父親、精神分裂的母親全都無人照應。

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平埔族群聯盟、亞洲原民組織聯盟、法律扶助基金會、基督教長老教會等團體代表,昨天共同聲援潘仁庸。

台灣平埔族群聯盟秘書長陳金萬表示,花蓮縣富里的西拉雅族至今仍保有台灣最傳統的狩獵文化,放狗到山上追山豬,獵人以長矛和番刀刺殺山豬。潘仁庸在二○○二年因將撿拾的獵槍放在家中,被判刑三年並併科罰金十五萬元;二○○三年他拿著獵槍上山打山豬,不小心誤殺山羌,觸犯《野生動物保育法》與《槍砲彈藥管制條例》,被判刑一年十個月,併科罰金七萬元。

陳金萬表示,潘仁庸獵山豬幫家裡添菜,是原住民愛護妻兒的表現,錯在哪裡?或許他只是不懂漢人的法律,但這樣就犧牲一個原住民家庭的幸福,太不符合比例原則。

陳金萬表示,他陪潘仁庸出庭時,法官問了一連串法律上的「是不是」、「對不對」或「願意不願意」,潘仁庸都驚慌失措的說是、對、願意。潘仁庸緊張且不懂法官的問話用語,只想趕快離開不知「為何而起」的法庭審理。法官問「你願不願意承認犯行」,潘仁庸想了想後點頭說「願意」,就這樣被定罪。陳金萬說,他相信法官也同情他,才問潘仁庸「智力有否問題」,但潘搖頭說沒有。潘仁庸聽得懂這句話,卻很無奈。

長老教會牧師羅榮光說,潘仁庸違法狩獵是出於結構性貧窮,以及法律與民族教育資源不足導致,任何一個與他處境相同的人,都可能犯下相同錯誤,這是傳統文化價值與現行法律衝突的矛盾。他希望社會能以公平正義的態度看待此事。

平埔族聯盟指控平埔族不被認定是「原住民」,衍生像潘仁庸狩獵卻被移送法辦,原民會正研訂《民族認定法》草案,委請學者專家研究,及早完成平埔族約十二個族群的考證作業,作為未來認定標準,讓平埔族也納入原住民族。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03+112006112800038,00.html



2006.11.28  中國時報 警方:非法持槍、獵捕山羌確鑿
徐誌謙/花蓮報導

花蓮富里鄉西拉雅族男子潘仁庸因非法持有獵槍,並獵殺山羌等保育類野生動物,被判刑入獄定讞。但台灣平埔族群聯盟要求總統特赦,當年辦案的警方及當地的布農族原住民卻深不以為然。

潘仁庸表示,他撿到獵槍沒有報繳,因此成為非法持有,他感到懊悔。但法官因此先後判決他一年六個月、一年四個月有期徒刑,實在太重。他確實是西拉雅族人,祖先也都過著狩獵生活,只是他們這支原住民族還沒有被政府承認、正名,不能像其他原住民族享有相同待遇。他家裡還有三名幼子及老母,平日打零工為生,手頭不富裕,現在只希望法官能恩准他過完春節後再入獄。

台灣平埔族群聯盟要求特赦,警方私下表示難以認同。政府明訂的原住民族裡沒有西拉雅族,其次,原住民族也不能私自持有獵槍,都須向警方登記列管,非法製造、持有都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何況還是射殺保育類野生動物。

黃姓布農族人表示,即使布農族也不能任意上山狩獵,必須基於慶典需要,依規定事先提出申請。他也表示無法接受特赦潘仁庸的說法,否則也該一併特赦其他違法持有獵槍、飼養、捕殺保育類野生動物的原住民。

[url]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
/0,4066,110503+112006112800039,00.html[/ur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guanita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