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看米勒 已達 三十萬人次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726/8/13y3b.html

出處來源: 豬老大
http://www.foto126-3.idv.tw/post/1/167 
http://www.foto126-3.idv.tw/post/1/168




參觀米勒田園展資訊 & 戰略

現在到國立歷史博物館,參觀法國「米勒田園之美畫展」,排隊是少不了的。

買票要排隊;入場也要排隊;有人寫了勇闖米勒畫展(可惜畫作沒見貼上)的參觀戰略,如附件 和大家分享。

勇闖米勒畫展參觀戰略,真是鉅細靡遺。

想要去看畫展的朋友一定要參考一下。

現在晚上也開放參觀 (週二至週日9:00—22:00)

等待時,可填場卷右側的PEUGEOT汽車抽獎單在入口及出口處,都有抽獎箱,撕下抽獎單投入

用中信卡買票,簽帳單要妥善保留,看完後可憑單在出口處領爆米花。



勇 闖 米 勒 畫 展 之 戰 略 手 札

1 到達歷史博物館(歷博館)時間
 建議早上9:00前到(如假日要更早)。雖然9:30才開始進場,但早到可排前面,
 排隊時間較短,而且此時太陽還不算大,排前面的還有遮棚,少受很多日晒雨淋。
 * 如不想擠白天者,可晚上去(週一到6 pm,其他天到9 pm),聽說人較少,
   定時導覽為7 pm。

2 去歷博館捷徑
 捷運小南門站#3出口(出去前可上洗手間,因歷博館排隊處無洗手間)→ 博愛路
左轉 → 直走進入植物園 → 遇分叉路選左邊往荷花池者 → 面對荷花池,從右手方向順池邊繞到池對面的歷博館 → 從館旁小門進入,馬上到售票處。

3排隊戰略
 一到現場,兵分2路,同時排購票隊伍及進場隊伍。

 購票隊伍:如要刷中信卡,要排2號窗口(1號為現金購票窗口)。購票窗口
        雖有告示要求購學生票者要先出示學生證,但好像沒有嚴格實施。
        售票開始時間雖公告為9:30,但事實上會提前~10分鐘開始。
        中信卡簽帳單妥善保留,看完後可憑單在出口處領爆米花。

 進場隊伍:如沒看到隊伍,不要遲疑,自己先排第1個,保証後面馬上跟出一條
        長龍。很多人雖早到但未開始排隊,錯失先機。
        等待時,可填寫入場卷右側的汽車抽獎單,在入口及出口處,都有放置
        抽獎箱,可撕下抽獎單投入。
        * 如有長者同行,可要求優先入場,不必排隊。

4看展戰略
 a 進場後,在入口處右手邊排隊,租個人語音導覽機(如一次租2台,還贈送有聲書)
  → 直接到展場中段的3間米勒畫展示廳(不要從門口開始看,因為此處在剛開始
  進場時最擁擠,而且展示的是其他畫家的畫)→ 利用導覽機仔細欣賞米勒畫
  (米勒經濟結据,畫幅較小,在人潮少時,才有機會仔細端詳。尤其「晚禱」、
  「拾穗」、及「牧羊女與羊群」這3幅超人氣名畫,更要用力看)→ 機動性補看
  展場前段與後段其他畫家的畫。

 b 10:40 到入口處排隊,租團體導覽機(一場導覽只提供40台,太晚去排會租不到)
  → 繼續自由看畫或上洗手間。

 c 11:00到入口處集合,參加老師現場解說的團體定時導覽(收起個人導覽機,打開
  團體導覽機電獂)→ ~12:00結束(結束時間因老師而異)。

 d 團體導覽結束後,可上洗手間(歷博館外面沒洗手間)或直接出場 → 出口右手邊
  歸還導覽機,取回押金或証件(如欲再進場者,出場時手背要蓋章,而且不要歸還
  導覽機)→ 逛商品區 →  將汽車抽獎卷投入抽獎箱 (票根自行妥善保留)→
  到中信卡攤位,憑門票簽帳單領爆米花(工作人員會在此時大力推銷太金卡,不想
  辦卡者要快閃,但別忘了拿爆米花)。

5中餐
 想走最少的路,花最少的錢,既迅速又不失美味的解決中餐者,建議吃建中旁
 泉州街上的「林家乾麵」及「建中黑糖挫冰」。
 歷博館正門出來即可看到對面的建中。向左邊(往捷運中正紀念堂站方向)沿
 南海路走約250公尺,建中校園旁的第1條街道就是泉州街。轉入泉州街,走約
 150公尺即可見左手邊的「林家乾麵」(建議此處只吃麵,不要喝湯,以免待會
 吃不下冰)。再繼續往前直行,一過十字路口即可見左手邊的「建中黑糖挫冰」
(可選4樣料,招牌是粉粿。一碗冰份量不少,吃不下者可2人合叫)。

6 餐後活動建議
 a 回展場繼續欣賞。
 b 逛南門市場(在捷運中正紀念堂站#2出口處)。1樓有很多熟食,推薦快車肉乾。
 c 小南門吃「傻瓜乾麵」(捷運小南門站#2出口,和平醫院急診大樓旁)。
 d 逛西門町(捷運西門站#6出口)。
 e 龍山寺(捷運龍山寺站#1出口)吃元祖胡椒餅及八寶冰(龍都冰果店)


如果到法國奧塞美術館欣賞米勒的畫作是一種幸福,那在台灣欣賞到16幅米勒的作品,是一種奢華的幸福。

 

在認識米勒的幾幅名作之前,大家首先要先知道巴比松畫派,這個畫派的畫家有個特色,就是他們幾乎都住在法國楓丹白露森林的小村莊巴比松,一有空就跑進森林裡面寫生,作品主題多為鄉村風景畫,米勒是這個畫派中重要的畫家之一,他最後也是在巴比松終老一生。

 

這次在史博館展出的米勒畫展,除了展出米勒作品,也展出了胡梭、柯洛等巴比松畫派畫家的作品,有意前往史博館參觀的人,可以仔細看一下這些人著重寫實、神韻的鄉村風景畫作。

 

喔,對了,巴比松畫派的柯洛等人後來影響到印象派的畢沙羅,所以你應該懂豬老大的意思了吧?

 

啥?不懂?就跟你講巴比松影響印象派了,那你還不打算參觀完史博館的米勒,再抽空到故宮看一下畢沙羅嗎?

 

好,言歸正傳,就來說說米勒的作品吧!

 

糟糕的馬鈴薯欠收

 

 

有看到新聞報導的人都知道,米勒當初畫這一幅畫的時候,要表達的只是農民望著欠收的馬鈴薯田嘆息,但後來因為好友的一句話,這幅畫彷幅聽到遠處傳來的鐘聲,於是米勒便在地平線上的遠處畫上教堂。

 

這一幅畫就從《糟糕的馬鈴薯欠收》正名為《晚禱》。

 

米勒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深刻的描寫農人的生活,不僅寫實更深切反映他的在巴比松的日常生活。此外,在米勒的畫作中也隱含了許多宗教情懷。

 

在《晚禱》中,除了「禱告」這件事有跟宗教沾上邊,我們就事後諸葛的從構圖來找尋「宗教情懷」吧。構圖中,光線從左上方灑落在兩人的中間,像是上帝特別眷顧一般,賜給豐衣足食。另外,地平線與農夫隱約構成十字架,可以感受到畫作中的宗教意涵(這個「十字架」論是導覽員說的,豬老大並沒有特別感受...XD)

 

對了,順便補上一張《外出工作的人》,也是米勒的作品,現存於英國格拉斯哥市立美術館暨博物館中,畫作中的主角應該跟《晚禱》是同一組人馬吧...XD

 

 

透早就出門,天色漸漸光

 

撿麥片的女人

 

 

聖經上說:當收割田地時,不可割到地緣,收穫剩下的穗子不可再撿,應留給窮人和外方人。剛剛豬老大說過了,米勒的畫作中,隱含著基督宗教的情懷,而聖經上的這句話,正是《拾穗》這幅畫所要表達的。

 

在《拾穗》中,遠處的地平線上,可以看到大批人馬,忙著將採收的麥穗送上馬車(豬老大找來的這張細節看不太清楚,請自己去看原作吧)。而前面這三位女性,就是聖經上所言的窮苦人家或外方人,忙著撿拾收穫剩下的稻穗,從畫作上可以看到三女前面的那方土地上,還有零零星星的金黃麥穗。

 

米勒的畫作中,長大量使用紅、黃、藍三原色來吸引眾人目光,在《拾穗》中我們也可以清楚看到,畫作主角的三名女性身上,也有紅黃藍三種顏色。除此之外,我們從三位女性的細微動作,也可以研判出三位女性的年紀。

 

右邊那一位黃帽的女性朋友,從她彎腰的角度,可以知道她腰不好上了年紀,身形佝僂,為了撿拾地上的麥穗,只能強忍辛苦、勉強彎腰,只為了要餬口飯吃。

 

中間的紅帽女性,從她雙手看來,左手塞了一大把麥穗到腰間的袋子裡,右手還滿滿的抓了一把,企圖想要多撿拾一點麥穗,這名女性肯定要間負起一家生計的中年婦女。大家想想家中的媽媽,到了大賣場打折、名牌特賣會,哪個不是為了幫家裡省錢,能多抓一把蔥就多抓一把蔥的?所以,你說,中間那個是不是中年婦女啊?

 

而左邊那一位藍帽女性,仔細看她的帽子後方,很明顯地與其他兩位女性不同,藍帽後方多出一片布,將後頸遮住,你說,這不是年輕女性愛美、怕曬,才會這樣做嗎?再者,你看她檢麥穗的那隻手,作作樣子隨便撿撿,肯定是暑駕到了不用上課,心不甘情不願的在家幫忙的少女。

 

各家記者報導《拾穗》開箱炫耀文的報導中,都提到了上方的黑點是不是發霉,後來奧塞館方人員說那個是烏鴉。剛剛豬老大說到,三女前面的那方土地上,還有零零星星的金黃麥穗,所以這一群烏鴉在上空盤旋,應該是要來跟這三個女生搶麥片吃...XD

 

對了,在《晚禱》中,米勒也畫上了一群烏鴉,表達日暮時分,倦鳥歸巢的情境,前往史博館欣賞時,千萬不要傻傻的跟記者一樣笨,問工作人員《晚禱》是不是也發霉了!

 

台灣何德何能可以讓米勒的真跡在台展出四個月?當然不是「馬上」就能來的,主要是因為奧塞美術館的米勒廳進行整修工程,加上許效舜王效蘭捐了一大筆歐元的維修經費,奧塞館方在經過長考之後,決定將館藏的16件米勒作品送到台灣展出。

 

奧塞美術館的19件米勒作品,除了3件粉彩作品較脆弱不適合長途跋涉,其他的16件全都到了史博館,這可說是「創舉」,法國館方第一次同時將米勒的2件鎮館之寶《拾穗》與《晚禱》出借到外國展出,這幾個月想要同時看到這兩幅名畫,請買機票到台灣來吧!(整個人驕傲了起來!台灣萬歲!)

 

之前一篇豬老大提到過,巴比松畫派的畫作主題多為鄉村風情,加上米勒對於農人的關注,在上一篇我們已經看到《拾穗》與《晚禱》,我們在來接著看另一幅描寫農人的名作。

 

簸穀的男人最美麗

 

 

套一句網友常用的問句:有沒有人有奧塞美術館不是收藏原作的八卦?答案是當然有,就是這一幅《簸穀者》。

 

蝦米!這樣奧塞美術館是在裝笑為嗎?當然不是!

 

米勒最早在1848年時繪製《簸穀者》,描寫農夫拿著畚箕使勁搖晃篩選小麥的過程,後來這件作品下落不明,於是米勒在晚年時期,再次重新繪製了相同的主題,奧塞美術館收藏的正是晚年米勒重繪的版本。

 

大家一定很好奇,那原作到哪兒去了?米勒最早畫的《簸穀者》原作幾經流轉,在美國的一處小閣樓中被發現,畫框上還有1848年米勒參加沙龍展的編號,這幅畫最後被英國倫敦國家畫廊給收購,想看的人,可以約一約到倫敦看,要不然就先看網路找到的小圖過過乾癮。

 

 

大家看出端倪了嗎?從這兩張畫作,我們可以看出米勒畫風的轉變。

 

之前提到過,巴比松畫派的畫家,善用紅黃藍三原色吸引大家目光,米勒當然也不例外。在《簸穀者》的原作,農夫穿著藍色工作褲、頭戴紅色頭巾,將金黃色的麥穗高高拋起,用色相當鮮艷。

 

再看看重繪的《簸穀者》,農人紅色頭巾不見了,藍色工作褲也沒有那麼鮮艷了。我們由此可以看出,米勒早期畫作中,強調三原色,畫作呈現較高的彩度,晚年的畫作中,或許是因為心境的轉變,畫作呈現的彩度明顯降低許多。另外,比較兩幅《簸穀者》的構圖,我們也可以知道,米勒確實擅長描寫農村生活,也真真實實地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反映在畫作中。

 

《簸穀者》原作的創作時間,米勒才剛開始接觸人物肖像畫、裸女畫,對於人體的比例、構造還不是相當熟練,加上當時的米勒可能務農的時間尚短,所以在農人的動作描寫上,就沒有《簸穀者》重繪版那種歷經滄桑的感覺。

 

我們換個方式來看吧:原作中的農夫,看起來沒有太多的簸穀經驗,雙腳重心微微前傾,使用畚箕的力道也不會掌控,將小麥拋得老高。再看看晚年重繪的版本,畫中的農夫經過歲月的歷練,簸穀的重心往後傾了,使用畚箕的力道也不再使用蠻力,呈現出一付游刃有餘的樣態。

 

米勒的作品中,大量的關懷農民生活,也因為如此,他的畫作被保守派認為蘊含著革命火花,所以米勒參加沙龍展,就時常碰壁。

 

酷酷嫂美青姐最愛牧羊女

&nb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guanita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